|
漕河涇實現科創模式蛻變 |
|
|
|
地跨上海徐匯、閔行兩區的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于一體的開發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公司制管理的開發區。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漕河涇開發區一直位列第一梯隊,其中科技創新指標一直位列前五。 截至2016年年底,開發區共有中外高科技企業3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800多家,82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區內設立136家高科技企業。對標國際著名科技創新中心,優化科創載體結構,完善科創服務體系,漕河涇開發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成功推動開發區由產業園區向科技創新中心轉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漕河涇科創模式”。 加速創新要素集聚 近年來,漕河涇開發區不斷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建成了覆蓋技術轉移、項目培育、企業孵化、企業加速的創業服務鏈,共有孵化器10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3家),在孵企業686家;截至2016年年底,已累計孵化企業3029家,孵化企業畢業率89.2%。 同時,開發區面向園區科技企業建立和培育了一支由635名通曉各項科技政策、熟悉科技項目的企業專員組成的科技聯絡員隊伍,全年組織各類專場培訓超過50場。開發區還成立了5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14個公共服務平臺。其中,成立于200年的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堅持無抵押、無擔保的純信用方式,已累計為園區企業投放資金11.02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 漕河涇開發區堅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并舉,推動產業轉型。在保持電子信息這一主導優勢產業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開發區重點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科技服務、軟件信息、金融、現代商貿等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大力引進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地區“一部三中心”(總部、研發設計中心、運營結算中心、管理服務中心)項目。 不僅如此,開發區還重點建設集成電路設計、核電、生物醫藥等“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產業基地;同時,在本部區域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區、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在浦江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聯動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近10年,開發區現代服務業營業收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有業內專家表示,開發區推進創建科創中心的舉措成功破解了企業在轉型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使開發區有限的土地資源創造了更高效益,讓全國知名的產業高地進一步釋放了創新活力。特別是產業發展生態與服務體系的打造要先于創新要素的集聚,完善科創項目孵化培育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發揮了開發區的品牌影響力帶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對其他開發區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借鑒意義。 促進區域聯動發展 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漕河涇開發區還堅持“飛地拓展”,促進區域聯動發展,與開發區所在行政區聯手,探索“市區聯動、區區合作”機制;與當地政府攜手,探索“跨區共建”機制。“開發區公司制管理模式具有機制靈活、運行高效、更加貼近企業和市場的優點,但開發區總公司不是行政機關,沒有全方位的行政管理權,綜合協調能力不強,因此,加強與市各委辦局以及所在行政區的聯系與合作至關重要。”漕河涇開發區總工程師韓寶富說。“市區聯動”是開發區總公司加強與上海市商務委、科委、經信委、發改委、規土局、財稅局、環保局等部門的聯系,協調推進園區外資引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土地開發、市政建設、環境保護等事務,形成了機制,共同推動開發區各項工作的開展。 “區區合作”則是開發區與所在行政區在招商引資、財稅落地、區域管理等方面緊密協作,形成了良好的開發區與地方政府全面合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創新合作關系。 韓寶富說,近年來,漕河涇開發區按照“統一品牌、跨區布局、多點聯動、協同發展”的模式,在上海閔行浦江、松江新橋、奉賢南橋、普陀桃浦、金山楓涇、青浦趙巷、浦東臨港、康橋外高橋,以及浙江海寧、江蘇鹽城、貴州遵義設立了分園區,形成了“一區九園三分區”的發展格局。 分園區多采用“跨區共建”機制,在當地政府認可漕河涇開發區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品牌內涵的基礎上,總公司與當地政府共同投資,成立項目公司,對新的園區或地塊進行開發建設和招商運營,形成全方位、緊密型的園區合作機制。 除了以資本為紐帶的重資產合作以外,漕河涇開發區也在探索輕資產品牌輸出的“跨區合作”機制。今年,通過輸出漕河涇雙創品牌,漕河涇開發區與廣西柳東新區建立了跨區合作關系。
|
|
|
|
|
|
|
|
|
|